展商动态 » 贵阳市大环卫一体化改革显成效 让城市环境“靓”起来

摘要:熊敏是花溪区的一名环卫工人,今年47岁,家住洛平,从事环卫工作已经7、8年了。市城管局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过去的背街小巷时常布满油污、污垢,垃圾堆积现象随处可见,卫生靠检查、靠突击。

熊敏是花溪区的一名环卫工人,今年47岁,家住洛平,从事环卫工作已经7、8年了。从去年开始,她每月可以拿到1700元的工资,这一数字相比于以前提高了670元。同时,她的“六险一金”也是足额交纳,而以前她只有养老保险。

熊敏的这一切得益于贵阳市推行的大环卫一体化改革。

贵阳市自2015年推行大环卫一体化改革以来,环卫行业出现了可喜变化。

其中,最明显的就是环卫工人工资待遇提高了。

市城管局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环卫工作市场化以前,环卫工作机构大多由事业单位人员和临聘人员组成,环卫临聘人员收入低、工作环境差、人员流动性大,队伍不稳定。实行市场化改革后,环卫从业人员工资、待遇普遍提高,劳动积极性普遍增强,环卫从业人员队伍趋于稳定。人均工资提升约20%,购买“五险一金”,让大家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。据不完全统计,城区一线环卫工人月平均收入由1300元增加至2100元,并按规定为环卫工人交纳社保金。

待遇提高了,劳动积极性也增强了,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了。一体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,逐步淘汰了“小、散、乱”的外包企业,市场运行企业投入大量环卫设施设备,大幅提升了环卫基础设施水平,主城区主次干道机扫率由原来的40%提高到现在的85%,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。由于加大了环卫机械作业设备的投入,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率,从而降低了环卫工人劳动强度,解放了环卫工人的双手。

40岁的代学岑是今年初来到机场路打扫卫生的。以前,他在黔西挖煤,收入虽高却很危险。现在,他在机场路打扫边沟,扫地时随时有垃圾压缩车跟在身后确保安全,每月除了2000元的固定工资,还能拿到加班费。

市城管局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过去的背街小巷时常布满油污、污垢,垃圾堆积现象随处可见,卫生靠检查、靠突击。一体化改革后,道路油污、污垢、暴露垃圾不见了,道路恢复了原有的本色。

环卫行业的变化,还解决了原有环卫资产闲置浪费问题。市场化运行公司在接手环卫作业项目的过程中,分别以合资或购买方式妥善解决原有环卫资产的处置,避免了国有资产的闲置和浪费。目前花溪区、经开区、观山湖区、乌当区、双龙经济区五个区的环卫资产均得到了妥善的处理。

继2015年我市大力推行“扫、收、转、运、处”无缝连接的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以来,环境卫生专业化、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,城区主次干道的环卫机械化率从53%提升到83%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.4%。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%。

   周翠兰:30多年如一日 扫把“舞”出真功夫



周翠兰在教环卫工人扎扫把。

周翠兰,1982年参加工作,30多年来一直投身环卫事业。她从扫地、扫厕所做起,一直做到被行业评为高级技工,先后十多次荣获市、区政府及环卫行业先进个人,真正成为了环卫行业的“扫地僧”。

中午,在花溪区新区垃圾转运站门口,周翠兰搬来几捆竹条,手把手地教几个新入职的环卫工扎扫把。“扎一把好扫把大概需要30根竹条。”周翠兰边说边拿起竹条扎扫把。竹条平放,握紧竹条,用脚踩住,用麻绳拉紧……一个漂亮饱满的扫把头就这样成了,整个过程一气呵成,不过几分钟时间。

“我参加工作的时候,师傅就是这样教我的;我扫了30多年地,就扎了30多年扫把。现在我也这么教她们。”周翠兰说。旁边的环卫工人连连称赞:“扫把扎得好!”

除了扎扫把,使扫把还要会“巧劲”。一把1米多长的扫把在周翠兰手中,左右开工,上下翻飞,灵巧的很。“一只手压住把头,一只手轻轻扶住,两手之间的距离拉开点。”周翠兰说,使巧劲能省下很多力气,要不然一天扫下来两只胳膊都抬不起来。

2015年初,周翠兰退休后返聘到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(京溪公司),担任副部长一职。“公司找到我,希望我带一带新人。我干了一辈子环卫工作,是从心底热爱这份事业,所以就回来发挥余热了。”周翠兰说。刚上班第一天,周翠兰就扛着扫把上街了,带着1000多名环卫工人大扫除3天,把花溪区打扫得干干净净,当月就在全市评比中从后进区一举跃为第一名。

在所有环卫工作中,清除野广告是令环卫工最为头痛的。花溪大道13公里长的路段,少说上万条野广告是有的。“花溪大道每根电杆上都有野广告,墙面上黑笔写的野广告,时间长了都渗透进了石头缝里,可难清理了。”周翠兰说。

周翠兰和工人们经过反复试验,研制出一套清理野广告的好方法。一般用草酸洗,几分钟后用钢丝球擦干净;洗不掉的话喷一点香蕉水,等几分钟挥发掉后,用钢丝球一擦,就比较容易清理掉。这样还清理不掉的话,就要用打磨机了。“以前清理野广告是用石灰覆盖,现在要求见本色,清理起来要精细的多。”周翠兰说。

上个月,周翠兰和工人们用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,把花溪大道多年累积下来的上万条野广告全部清理干净。

回忆30多年来的环卫生涯,周翠兰说:“那时候扫地靠下雨。一下雨,我们就穿上雨衣上街打扫;现在扫地靠洗扫车和洒水车。时代进步了,环卫工人的双手也得到了解放。”

扫了30多年大街,周翠兰在家里从不扫地,她自豪地说孩子们都承包了。但30多年的职业习惯,周翠兰在街上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总会上去说两句。

  袁兴建:为了大家 我愿做个“有味道”的男人



新修建的垃圾转运站。

袁兴建,南明区环境卫生管理站汽车场粪便班班长,自1991年参加环卫工作以来,在环卫工作岗位上已奋斗了25个年头。

粪便清掏清运工作是环卫工种中最脏、最累的工作之一。不仅仅是工作环境恶劣,无正常休息时间,还经常得不到人们的尊重。许多刚参加环卫工作的新人都不愿干粪便清掏清运工作,但袁兴建主动向上级领导要求承担此项工作,这一干,就是25年。在25年的时间里,袁兴建和工友们的身影跑遍了贵阳市的大街小巷,清掏公厕粪便无数。

2008年11月,我市公厕刚刚实行免收费。南明区180座免费公厕要全部进行统一清理,时间紧迫,工作量大,标准要求高,为顺利完成任务,身为粪便清运班班长的袁兴建主动放弃休息,不辞辛劳,带着工友们加班加点,战斗在工作第一线。由于工作太累,又每天一身汗,感冒、发烧了,袁兴建咬紧牙关,没有就此休息,而是坚持工作,利用夜间到医院挂水治疗,白天又带病坚持工作。清理工作成功结束后,因为单位资金紧张,没有加班费,但他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,仍然饱含热情,积极工作。

2013年,在“一创四办”工作中,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,袁兴建还积极投入到各项突击任务,厕所满溢了,他义无反顾,及时清理;化粪池下水道不通了,想方设法去疏通,用小锹铲,用火钳夹,甚至还跳进化粪池用手去扒,想方设法完成工作。

2014年,为了圆满完成“创模”工作任务,袁兴建每天带领班组16名成员对南明辖区内37座垃圾中转站的渗滤液进行抽取,并每天都转运至高雁填埋场。那时正值夏季,中转站异味严重,袁兴建和班组成员忘记了铺天盖地的蚊蝇,忘记了令人作呕的恶臭,对渗滤液进行了及时清理和转运,顺利完成了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转运任务。

2015年,“创卫”复检工作中,在完成紧急掏粪任务时,袁兴建常常在黑暗、肮脏的化粪池中浸泡几个小时;有的化粪池里全是塑料袋等难分解的东西,他就用手伸进去抓。

跨入环卫这一行业的起初,袁兴建苦闷过,彷徨过,甚至自卑过,不被社会、亲属和朋友理解。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,真正融入到环卫这个大家庭后,他深深地被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,被周围的工作氛围震撼感染,逐渐爱上这一行业。

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,哪里有困难就冲向哪里。袁兴建1996年被南明区政府评为“抗洪先进个人”,1997年被南明区环境卫生管理站评为“先进环卫工人”,2008年被南明区政府评为“抗凝冻、保民生”先进个人。25年来,他每天坚守岗位,在平凡的岗位上洒下自己辛勤的汗水,冬战严寒、夏斗酷暑、起早贪黑、忘我工作、任劳任怨、无怨无悔。

环卫故事

千百次重复只为城市更靓丽

林富全是贵阳市直管十三条道路之一机场路的保洁组组长。他能熟练操作清扫车、洒水车、垃圾压缩车等环卫车型,在机场路这条环卫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的快速路上,工作开展的得心应手。

机场路是贵阳市的迎宾路段,由东莞市家宝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于今年1月份接手。每天早上7点,林富全接上工友,把他们依次送到大坡东、贵阳东、机场匝道、汤巴关等4个点上,再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。

记者跟随林富全体验了半天的工作内容。在贵阳东收费站,林富全开着他的双排环卫车接上记者,车里还有他的一名工友王孝芬。机扫车承担了机场路大部分的路面清扫工作,但是遗落在路边的零星垃圾还是要人工去捡拾。

记者留意到,车里装饰了几盘大红色的塑料花。林富全解释说,这些都是接亲的花车车队掉在路面上的,工友们就捡起来装饰车子了。“保洁组女生多,比较爱美。”

王孝芬安静地坐在后排,左手戴白手套,右手拿火钳,脚上的一双绣花布鞋干干净净,一点泥土都没有。林富全开车保持30迈的速度,看到路边有垃圾林富全就刹车,王孝芬推门下去,用火钳捡起一个烟头或是塑料袋,扔在车斗里的垃圾箱中。

“这工作没耐心做不了。”林富全和王孝芬一致认为。从贵阳东站到汤巴关立交,一个单边,林富全可能要踩上300百次刹车。为保证安全,他们只在应急车道上行车捡路边的垃圾,路中间和绿化带的垃圾都从微信工作平台上通知车队来清扫。而与他搭档的工友,每隔20米左右,就要重复一次开门、下车、弯腰捡垃圾、伸手扔垃圾、上车、关门的动作。一个单边,王孝芬要重复上下车的动作300多次。

工友们最怕的是渣土车洒泥巴,一洒洒一路,车辆冲不干净,还得人工去刷。遇见环卫工人在路中间作业的情况,必须要有大车压车,并设置安全标志,以保证工人安全。

在云关村路边的停车场,林富全微笑着与记者告别。在这个停车场停的都是机场路的环卫车辆,每天凌晨四点钟就有车辆从这里陆续发车。他们常常都是披星戴月地上班,但他们从无怨言,总是尽心尽职,克服困难完成每天的工作,风雨无阻。“大家都是这么做的,我只是做了我自己应该做的。”林富全说。

关注环卫

关爱环卫工人 警惕“黑色两小时”

10月26日是环卫工人节。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,用“一人脏”换来“万人洁”。同时,这个行业的高危性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。

记者从市环卫中心了解到,今年以来,市直管十三条道路环卫工人伤亡事故达12起,各区市县的这个数据则是每家5起以上。发生事故的高发时段为凌晨4至6点,中午,深夜11至12点。其中绝大多数环卫工人遭遇交通意外事故的时间是在凌晨4至6点这个时段。

为了方便市民生活,减少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影响,贵阳市的环卫工人每天4点左右就要上岗,在6点城市交通高峰来临前就要完成清扫作业。市环卫中心副主任袁崇宁介绍,这个时间段的车辆驾驶员意识不太清楚,尤其是通宵运营车辆和昼伏夜出的建筑工地大货车驾驶员疲劳驾驶、安全意识淡薄,加上这个时间起床上岗的环卫工人也处在意识模糊、反应不灵敏阶段,使这两个小时成了“黑色两小时”。

北京环卫集团贵州分公司旗下有近7000名环卫工人,尤其注重员工安全管理工作。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日常安全工作方面,公司为工人配备反光背心、警示牌、反光锥、灭火器等安全生产工具,并在作业车辆及作业工具上粘贴反光条。作业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穿戴、使用。同时,公司通过深入开展“安全生产月”、“六十天安全竞赛”等活动,强化安全责任意识,夯实安全管理基础。

除了环卫工人自身要加强安全意识以外,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也让人堪忧。一些司机遇到环卫工人时不避让、不减速,怀有侥幸心理,致使一些环卫工人被撞身亡或受伤,环卫工人人身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。这是环卫工人易遭遇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。

为环卫工人撑起“安全伞”,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。袁崇宁说,环卫工作是一个工资不高、容易受人歧视、工作环境较差且存在一定危险的职业。近年来,随着贵阳环卫事业的逐步发展及社会对环卫工人关注度的不断提高,环卫工人在工资和福利待遇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。他们工作的高危性质也逐渐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关注。市环卫中心呼吁,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,杜绝车窗抛物,多给环卫工人一份关爱,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。


返回顶部